作者:主创团·多多黛
(相关资料图)
最近,看到了一个视频。
在视频里,一个女子晒出了自己的手臂,贴满了各种各样的儿童贴画,就连她身旁的包包,也未能幸免,全是贴画。
本以为是孩子的恶作剧,可女子却说这是她故意“纵容”孩子这么做的。
她要带孩子坐动车去参加小姑子的婚礼,可又担心3个小时的车程,孩子会觉得无聊到处乱跑,会打扰到别人,所以她想出了这么一个办法,给爱玩贴画的女儿,买了60多张贴画,这样女儿在动车上就可以打发时间了。
之所以想得这么周到,也是出于无奈。
现在老母亲带娃出个门,只要是出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,或者是出入公众场合,真的是各种小心翼翼,担心自己的孩子成为熊孩子,成为被diss的对象。
孩子精力旺盛,到处跑,吵吵闹闹是常有的事。好奇心重,摸摸这个,动动那个,这会引起和他们在同一个空间的人有不适感,有的人是非常讨厌孩子的各种迷之操作。
在韩国,“厌童”已是相当的普遍了。
随处可见“禁止儿童(No Kids)”的标签,而且商家店铺把它们放在显眼的位置。
据调查,除了酒吧、网吧这些本就不允许儿童进入的地方,韩国大概有542家禁止儿童进入的商铺。
制造“无儿童区”并非是歧视,也是无奈之举,因为在餐厅等地方,儿童的吵闹引发的矛盾愈演愈烈。
最初,很多人也只是在社交媒体上,吐槽“熊孩子”,也有人提出禁止儿童进入一些场合,但那时并未实施。
2012年发生的一件事,让商家们开始考虑“禁止儿童入内”的可行性。
一个年轻的妈妈在网上发帖,攻击某餐厅,说自己的孩子在餐厅用餐时,被其他顾客用热肉汤烫伤。
最初,网友们力挺这个妈妈,不断给餐厅施压,要求道歉。
后来,餐厅把监控视频发出来,才还原了事情的真相。
这个孩子在餐厅到处乱跑,好几次撞到人,都没有道歉,直到撞到了一个端热肉汤的顾客,把自己烫伤才停下来。
明明是肇事者,却装出一副受害者的样子博得同情,这一做法激怒了网友们,把“熊孩子”再次推向风口浪尖上。
于是,关于“无儿童区”的呼声越来越高,一些韩国的餐馆、咖啡厅为了留住客户,只能标出“NO KIDS ZONE”的标牌。
(韩国一家咖啡馆里挂着一块牌子,写着“二楼为儿童禁区”)
公共场所资源的争夺,只是韩国“厌童症”弥漫的一个缩影。一方面是不婚不育、及时行乐的年轻人,一方面是养育成本极高、带孩子却越来越“寸步难行”的家庭。这一社会话题,就像无法平衡的跷跷板的两端,困扰着韩国社会。
在一篇《厌童,韩国社会的死结》文章中,这样分析道:
韩国年轻人要面对不稳定的就业、高额的住房费用、过度的竞争以及使工作和育儿无法平衡的社会结构,这些问题横亘在年轻人心中,使得生育成为心理和生理上的双重负担。
对儿童的抵触情绪或许正是由此产生。儿童作为最弱势的群体之一,可能吵闹、闯祸,但难以真正地向成年人反抗,最终沦为人们发泄“不满于世界”情绪的对象。
虽然相比之下,中国的“厌童”现象,没有那么严重,可现在的趋势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“厌童”。
“熊孩子”和“熊家长”的不良行为,是网络最初讨伐的原因。
2021年,连续两起熊孩子踢坏电影院屏幕事件,引发全网关注;
2022年8月,一网友发文:在电影院看电影时,后排孩童多次踢其椅子,制止无果后,孩童父亲用力踹座椅靠背,致女子轻微脑震荡;
今年5月,一女子高铁上制止“熊孩子”,引发双方争吵并上升到肢体冲突,更是将对熊孩子和熊家长的讨伐,引领到一个新的热度。
都说,一个熊孩子背后一定有一个熊家长,这话一点也不假。孩子年少无知,可父母的不管教却是明知故犯,用“纵容”这剂毒药,毒害了孩子。
上周末,带孩子去逛书店。我注意到一对母子,蹲在角落里,孩子妈妈正在帮孩子拆一本新书的透明保护袋。
书店规定,但凡没有拆封的书,在没有购买的情况下,是不允许顾客擅自打开的。
可孩子妈完全无视这个规定,还跟孩子说:“书不拆开,怎么看,不看一看,怎么买呢?”
最后,还是被书店负责人看到了,按照店里的规定,他们需要买下那本书,可如果他们愿意买,哪里会出现私自拆书的行为呢?
孩子的成长道路上,犯错、并非故意冒犯别人都不可怕。可怕的是,家长对孩子的错,视而不见,不批评,不追责,用“孩子小”做挡箭牌,用“不懂事”当“万能药水”。
熊孩子和熊家长的杀伤力,不仅涉及当事人,更波及到更多普通无辜家庭和孩子,被戴上有色眼镜看待,越来越“寸步难行”。
尤其是网络上,有关熊孩子的话题和视频,更是流量的焦点。讲一个好孩子的故事,可能只有寥寥无几的点赞;但一个熊孩子,却能引发千万网友在评论区的吐槽和讨伐。
有些梗甚至已经被用烂了,“邻居家熊孩子偷吃外卖”、“亲戚家熊孩子毁坏万元手办”,本来是偶发性事件,现在却成了全网流行的常用段子……
前不久,一个叫苏小懒的博主,说自己带孩子坐动车出行,两次被乘务员提醒“管好小孩”。
这一波操作让苏小懒很费解,如果自己的孩子,打扰到了别人,被提醒是情有可原,可是事实,自己的孩子很安静在画画。
还有的孩子,在公众场合哭闹,并不是因为“作”、“无事生非”,而是因为身体不舒服,根本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。
面对“熊孩子”话题,我们不能回避,但也呼吁社会更大的宽容度。
我们必须看到,很多人“厌童”,并非是有多讨厌孩子,而是,真的看不惯一些家长,明知道孩子在公众场合,各种没有边界感,故意打扰别人,依旧熟视无睹。
如果孩子真的无意冒犯到了别人,那就道歉,解决问题。
正值暑假,很多父母也想带孩子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,增长见识。
如何让孩子在漫长的路途中,避免出现一些让人厌恶的行为和动作,尽量做一个安静,不打扰别人的孩子呢?
这还是需要父母费点心。
首先,可以给孩子找点事情做。
旅途遥远,路上需要的时间久,孩子难免会觉得枯燥和无聊。
可以根据孩子平时的喜好,给他们找一点事情做,让孩子忙起来,丰富一下孩子旅途。
其次,可以准备一部纪录片或者动画片电影,和孩子一起看。
平时生活中,我们是不提倡孩子看电子产品的,因为不仅会让孩子依赖电子产品,还有一点就是无法掌控孩子在网络上看到了什么。
孩子在旅途,在特定的环境里,甚至,有的孩子身体还有不适感,我们可以找一部有教育意义的纪录片,比如,讲动物生活习性、迁徙的,不仅能让孩子吸取到知识,还能打发时间。
或者找一部不错的动画片电影,和孩子一起看。
只是要注意适当休息眼睛即可。
再次,父母多关注孩子。
有很多孩子,尤其是低龄孩子,不停吵闹,可能都是在吸引父母的注意,可有的父母可能是自己嫌烦,自己低头看手机,不愿意搭理孩子,任由孩子哭闹。
陪孩子出去玩,不一定是在目的地才是玩。在途中,也是一种陪伴。我们可以和孩子聊一些,途中看到的风景,或者刻意去挑起孩子感兴趣的话题。
其实,面对熊孩子事件,很多父母也都是愤怒讨伐、引以为鉴的。大多数的家长也害怕因为孩子不当行为给他人带来麻烦,所以对于孩子的管束是十分严格的。
都说养孩子辛苦,这种辛苦,便有带娃出门这种辛苦。
这里也要呼吁一下大家,对于带娃出行的家长,不要有歧视,多一些宽容和理解,孩子小,难免行为不受控。
如果家长已经很积极在管教孩子,我们还是要给予一些理解,如果觉得孩子行为打扰到了自己,可以轻声提醒一下家长或者孩子,任何时候,善良的提醒和建议,都要好过指责和批评。
孩子精力旺盛,各种上蹿下跳。不是父母不阻止,而是孩子的天性使然,很多行为不受父母控制,这里也需要大家给予一些理解和宽容。毕竟,谁都是从小时候过来的。
而不是给孩子草率地打上“熊孩子”的标签,引发群体对立。
对于孩子,对于未来,我们需要更多的宽容和呵护,这也是一个社会文明的体现。
狄更斯在一本游记中曾写道:时代的车轮朝着一个目标滚动,从本质上来说,随着时代车轮的流动,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、更加文明、更加宽容、更加有希望!
关键词: